第九問云﹕十地菩薩,幾地有相﹖幾(地)無想﹖有想無想,何者是行﹖
謹對﹕夫想與相心境不同,想謂心想,相謂境相,心境互依,不可離別。
今所問者,約心想言,經論所明,就境相說,故攝大乘,唯識等論說﹕五地前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七地能得純無相觀,雖恒相續,猶有功用,若至第八不動地中,常任運住純無相觀,有相功用永不現行故。
此八地初一念心所生功德,過前兩大阿僧祇劫所行萬行功德善根。第二念後倍倍增勝。以此故知修無相行百千萬億恒河沙倍勝有相行。
然菩薩道萬行皆修,但於所修心無所住,是則名為無相勝行。不以無相都無所修,祇以有相心有礙故,不能遍修一切諸行,是故無相,心無礙故,乃能遍修一切妙行。
故經論說八地已上心無礙故,一切行中起一切行法,駛流中任運而轉,剎那剎那功德增進,如是皆由得無相行,是故無相是真實行。
----------------------------------------------------------------
重點說明
(1)有相無相之分野
五地前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七地能得純無相觀,雖恒相續,猶有功用,若至第八不動地中,常任運住純無相觀,有相功用永不現行故。
(2)有相無相之功用分別
菩薩道萬行皆修,但於所修心無所住,是則名為無相勝行。不以無相都無所修,祇以有相心有礙故,不能遍修一切諸行,是故無相,心無礙故,乃能遍修一切妙行。
菩薩行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於布施....
謹對﹕夫想與相心境不同,想謂心想,相謂境相,心境互依,不可離別。
今所問者,約心想言,經論所明,就境相說,故攝大乘,唯識等論說﹕五地前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七地能得純無相觀,雖恒相續,猶有功用,若至第八不動地中,常任運住純無相觀,有相功用永不現行故。
此八地初一念心所生功德,過前兩大阿僧祇劫所行萬行功德善根。第二念後倍倍增勝。以此故知修無相行百千萬億恒河沙倍勝有相行。
然菩薩道萬行皆修,但於所修心無所住,是則名為無相勝行。不以無相都無所修,祇以有相心有礙故,不能遍修一切諸行,是故無相,心無礙故,乃能遍修一切妙行。
故經論說八地已上心無礙故,一切行中起一切行法,駛流中任運而轉,剎那剎那功德增進,如是皆由得無相行,是故無相是真實行。
----------------------------------------------------------------
重點說明
(1)有相無相之分野
五地前有相觀多,無相觀少,至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七地能得純無相觀,雖恒相續,猶有功用,若至第八不動地中,常任運住純無相觀,有相功用永不現行故。
(2)有相無相之功用分別
菩薩道萬行皆修,但於所修心無所住,是則名為無相勝行。不以無相都無所修,祇以有相心有礙故,不能遍修一切諸行,是故無相,心無礙故,乃能遍修一切妙行。
菩薩行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於布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