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大乘二十二問---簡介與第一問.

唐代佛學大師曇曠「大乘二十二問」
簡介
曇曠的八種有紀錄的作品中,七種是關於大乘經論如﹕金剛經、起信論及百法明門論等的研究與疏釋,而其「大乘二十二問」是他唯一有創造性的論著。那是回答一位西藏國王向他提出的一連串有關大小乘佛教教理的問題。

大乘二十二問(註1)

夫至教幽深,下凡不惻(測),微言該遠,上智猶迷,況 曇曠識量荒塘(唐),學業膚淺,博聞既懵於經論,精解又迷 於理事。臥病既久,所苦彌深,氣力轉微,莫能登涉,伏枕邊外,馳戀聖顏,深問忽臨,心神驚駭﹔將欲辭避,恐負(□□),刀(力)課疾苦之中,恭答甚深之義 ,敢申狂簡,竊效微誠。然其問端,至極幽隱,或有往年曾 學,或有昔歲不聞,所解者以知見而釋之,未曉者以通理而 □(暢)之。所懼(懼)不契聖情,乖於本旨,特乞哀恕,遠察 衷勤(情)。

 第一問云﹕菩薩離世俗之地,不向(同)聲聞緣覺之行,欲令一切眾生除煩惱苦,作何法者﹖
謹對﹕謂諸凡夫有人我執﹔由執我故起煩惱業,沉溺三界,輪轉四生,受苦無窮,莫能自出﹔即此三界,可治(住)可壞,故名為世,隱覆真理,顯現妄法。又名為俗地者,即是依持之義,既依人執,世俗事成,故人我執名世俗地。

若二乘人修我空觀,了人我空,不起凡夫諸漏煩惱,不發世間生死漏業,雖離凡夫世俗之地,由(猶)有法執見,有五蘊生滅之法執,有世間三界之苦,深厭生死,樂求涅槃,不樂住世,救拔群品,故是聲聞緣覺之行。

若初發心修行菩薩,自信已身有真如法,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無相法,離一切相,都無所得,了人法空﹕了人空故不著三界能離凡夫世俗之地﹔了法空故不樂涅槃,不向(同)聲聞緣覺之行﹔了人法空能離凡夫二乘之行,名菩薩行。

故維摩經云﹕『非凡夫行,賢聖行,是菩薩行』。

此菩薩行契順真如,離一切相,一切分別,離凡夫世俗之地,不向(同)聲聞緣覺之行。能為眾生說如是法,令離一切煩惱之苦,故修無念,離一切相,即是此中所作法也。

--------------------------------------------------------------

重點說明:菩薩行基本要件

修菩薩行者自信已身有真如法.
1.行者如果不能確信已身有真如法.....則無有菩薩行

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了人法空離凡夫世俗之地
2.行者如果不能了人法空,離一切相,一切分別,離凡夫世俗之地.....則無有菩薩行.


此菩薩行契順真如
3.如行者心行不平直.....無法契入隨順真如本性..於各種境界如如不動...則無有菩薩行.

了法空故不樂涅槃,不向(同)聲聞緣覺之行
4.行者如果不能了法空,不樂著涅槃,不向(同)聲聞緣覺之行.....則無有菩薩行.

為眾生說如是法,令離一切煩惱之苦,故修無念,離一切相即是此中所作法也。
5.行者如果樂著涅槃....不能為眾生說如是法...令眾生能遠離顛倒夢想恐怖罣礙之苦......則無有菩薩行

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信已身有真如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