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大乘二十二問」---第十七問

 第十七問云﹕又此三種皆入涅槃,聲聞,緣覺,菩薩涅槃,各如何者﹖

謹對﹕經說三乘皆同涅槃,然其涅槃應有差別。聲聞緣覺勝劣雖殊,而彼所證同我空理,故二乘者涅槃不殊。

今以二乘同一位說,謂二乘人於此身上所得涅槃名有餘依,煩惱雖盡,苦身在故,饑渴寒熱,眾苦極多,深厭此身,欲求棄捨,以滅盡定滅其心智,又自化,火焚滅此身,身心都無,如燈炎滅,眾苦俱寂名無餘依,如太虛空寂無一物。此是二乘所涅得槃,二乘之人作如是見。

菩薩所得涅槃義者,於此義中有其二說﹕一依唯識漸教說者,地前菩薩未得涅槃,一切苦障皆未斷故,地上雖得百法明門,能證二空真如妙理,為化眾生起煩惱故,不得名曰有餘涅槃﹔未捨生死有微苦故,不得名曰無餘涅槃,猶有下乘般涅槃障,由是未得無住涅槃,要至第五地方斷此障,故至五地方能證得無住涅槃,此是菩薩涅槃相也。

二乘所得是有無餘,菩薩所得是無住處,故與二乘涅槃別也。此依漸教作此分別。若依頓教分別說者,菩薩能了一切皆空,一切萬法從心起,心若不動一切皆如,能除分別執著心故,了真實相不起妄心,即是清淨涅槃妙理,雖得此理,都無所得,由無所得,無所不得,無所得故,離諸苦障,是無餘依。無不得故功德成就,是有餘依。

生死涅槃俱無所住,是無住處,由無所得,自性無染,是名自性清淨涅槃。此是頓教涅槃相也。是謂三乘涅槃差別。
--------------------------------------------------
重點說明
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以無所得為方便....方便為究竟....

是故菩薩行者應體證.....空....無相...無願....無所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