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大乘二十二問」---第三問

 第三問云﹕修身口意、從初至終(註19)、行(修)、行如何﹖
謹對﹕修身口意須戒定慧言修戒者復有三種。

一.攝律儀戒,離身口意所有十惡。
二.攝善法戒,即身口意所行十善。
三.攝眾生戒,即行十善利益眾生。修行如此三聚淨戒,即是初修身口意也。

言修定(註22)者,身定,謂即結跏趺坐,不低不昂,不傍不側。故經偈云﹕『見諸(註23)跏趺像,魔王尚驚佈,何況入道人,端坐不傾動。』口定謂即言成准的,語行相應,心口皆順,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楷定正邪,令(註24)物歸信。

心定謂即遠離散亂,常在有相無相三昧,恒不遠離心一境性。有相定者,即經所說觀 佛三昧,觀淨土等。無相定者,即經所說離一切,一切分別。身口意業能如是定,即是次修三業地也。

言修慧者, 身慧有二,有相無相二種別故。
身謂﹕眼耳鼻舌身也,身者聚義,聚此五種,總名為身。此五雖無計度隨念,而亦得有微細分別,能取色聲香味(註25)觸境而生戀著。於此五塵有二種慧,若能了知是非好惡,不迷不謬,名為世間有分別慧。
若於此五無所分別,雖了了知而不貪著,是則名為無分別慧,即修身業所有慧也。

口業慧者亦有二種,有相無相二種別故,辯說善 惡令眾生知,是名有相口業慧也。雖能計別得失差別,而於其中不著語相,雖終日語而無所語,雖常說法而無所說,是即名為無分別語,是名依慧所修語也。

言意慧者亦有二種,有相無相二種別故。若意了知一切諸法善惡得失,因果差別,捨惡從善名有相慧。能於此中都無所得,於一切法無所取捨,心念不生,名無相慧。若身口意依如是慧而修行者,是究竟修身口意也。
--------------------------------------------------------
重點說明
身口意皆有各各的戒定慧的修法...身有身的戒定慧修法.....口有口的戒定慧修法...........意有意的戒定慧修法。

戒的修法----->修三聚淨戒
1.攝律儀戒,離身口意所有十惡。
2.攝善法戒,即身口意所行(註21)十善。
3.攝眾生戒,即行十善利益眾生。

定的修法------>修三業地
1.身定,謂即結跏趺坐,不低不昂,不傍不側。故經偈云﹕『見諸跏趺像,魔王尚驚佈,何況入道人,端坐不傾動。』
2.口定謂即言成准的,語行相應,心口皆順,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楷定正邪,令物歸信。
3.心定謂即遠離散亂,常在有相無相三昧,恒不遠離心一境性。有相定者,即經所說觀 佛三昧,觀淨土等。無相定者,即經所說離一切,一切分別。

慧的修法------>究竟修身口意
1. 身慧有二,有相無相二種別。眼耳鼻舌身聚此五種總名為身。此五雖無計度隨念,而亦得有微細分別,能取色聲香味觸境而生戀著。
(1)於此五塵有二種慧,若能了知是非好惡,不迷不謬,名為世間有分別慧。
(2)若於此五無所分別,雖了了知而不貪著,是則名為無分別慧,即修身業所有慧也。
2.口業慧者亦有二種,有相無相二種別
(1)辯說善惡令眾生知,是名有相口業慧也。
(2)雖能計別得失差別,而於其中不著語相,雖終日語而無所語,雖常說法而無所說,是即名為無分別語。
(3)言意慧者亦有二種,有相無相二種別
若意了知一切諸法善惡得失,因果差別,捨惡從善名有相慧。
能於此中都無所得,於一切法無所取捨,心念不生,名無相慧。

身口意依如是戒定慧而修行。
修完這些以後最重要的是要能行十善業利益眾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