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大乘二十二問」第十八問

 第十八問云﹕大乘經中有說三乘是方便說,或說究竟,或說二乘皆得成佛,或說二乘不得成佛,義如何者﹖

謹對﹕佛法教旨深廣無邊,隨所化宜,隱顯異說,顯即究竟真實理門,隱即方便隨轉理門。隨轉理門是不了義,隨小乘宗義可轉故。
真實理門是真了義,是實大乘圓極理故。由有二種理門別,故經或說有定性二乘,或經說有不定性二乘,或得成佛,或不成佛,總說雖然,別分別者。略明種性有其二門。一就種子別立五乘,二就真如唯立一性。
初約種子立五性者,無盡意等諸經所說,一切眾生有五種性﹕
一無種性 謂無三乘出世種子,由此畢竟常處凡夫。
二聲聞性,謂即本有聲聞種子,由此定成聲聞菩提。
三緣覺性謂即本有緣覺種子,由此定成緣覺菩提。
四佛種性,謂即本有成佛種子,由此定成(無上菩提。
五不定性,謂具三乘無漏種子,由此漸得三乘菩提。此五種子非是新生,從本已來,法爾而有。
諸經論中言佛性者,即是第四成佛正因,由有此性當成佛故,故此種子名為佛性,不以真如名為佛性,若以真如為佛性者,草木瓦石皆有真如,則草木等皆應成佛。

經說眾生得成佛者,唯約有此佛種性人說,而說一切皆成佛者,即是一切有佛種者,非前三類皆得成佛。
經說二乘不成佛者。說第二三決定性人,定入涅槃不成佛故。
有說二乘得成佛者,唯約第五不定性人,迴心向大乃成佛故。
經說闡提不出世者,但約第一無種性人,無三乘因永沈溺故。
眾生既有如是五性,故佛為說五乘法門,
為第一人說人天法,五戒十善生人天故。
為第二人說四諦法,令觀染淨成阿羅漢故。
為第三人說十二因緣,令觀因緣成緣覺故。
為第四人說波羅蜜,令修萬行得成佛故。
為第五人具說三乘,令漸修行成佛果故。即有如是定性三乘,故三乘法是其實理,

而有經中說一乘者,但為引攝不定性人,令捨二乘向佛果故,就權方便假說一乘。定性二乘若成佛者,則一乘法應是真實,何故深密及諸經中說一乘法是不了義。

復約真如立一性者,即涅槃等諸經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此性即是諸法真如,一切眾生平等共有,由有此性皆得成佛,故說眾生皆唯一性。即諸眾生皆當得佛,即一切行皆順真如,是故唯立一乘正法﹕

而經有說五乘性者,但由無明厚薄不同,出世因緣有小有大,故有五乘種性差別。
無明厚者未起信心,是阿闡提名無種性。無明薄者發出世心,隨聞三乘成三乘性,故有三乘決定性人。
若於三乘俱可愛樂,是故名為不定性人。此五種性即近熏成,近可令其得利樂故,故佛隨性為說三乘。為無性人說人天法,為三乘人說三乘法。

然其三乘有隱有顯,初為引攝小乘性人,令其證得小乘果故,是故隱覆為說小乘,不言所說是小乘法,不道別有無上大乘,佛說自身是阿羅漢,我與汝等同在一乘,眾生由是得成聖果,不知別有究竟大乘,執我與佛等無差別。

世尊為破如是執著,及為引攝大乘性人,令普修大乘法故,更為顯說三乘法門,乃說三乘是其實理。言一乘者是權教門,解深密經依此而說。此說麤淺近緣門說,有此五性三乘法門。

若就真如微細正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故究竟唯有一乘,一切二乘皆得成佛,決定實無定性二乘,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故知實理唯一佛乘,法花(華)經等依此而說。

而深密經言,一乘法不了義者,一乘有二﹕一者方便,即前所說合三為一,權說一乘。二者真實,即法花(華)說會三歸一,實說一乘。

深密所言,一乘之法,不了義者,說前一乘,非說法花(華)後教一乘,在深密(註後說法花(華)故。

即知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皆得成佛菩提,故無一分無「定」性眾生,盡未來際不出離者,亦無一類定性二乘,定入涅槃不迴心者,如此說者是小乘教。設有大乘作此說者,當知皆是隨轉理門,非是大乘究竟實理。

----------------------------------------------------------
重點說明
佛演一音聲,眾生各各隨類解,能(會)分別的是人心,不是佛法,應機而教伺機而教是為大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